当前位置: 首页 > 政务公开 > 政务动态 > 社会新闻

平江300年方氏宗祠故事有蛮多

来源:长江信息报 日期:2018-05-17 10:16 字号:【
视力保护色:
浏览量:

祠堂又称宗祠,是祭祀祖先或家族重大事件集会的场所。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,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。在平江有一座距今300余年,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,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平江方氏宗祠。推开厚重的历史大门,走近平江方氏宗祠,我们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味道……

门前石狮曾身披“黄马褂”

从岳阳市区出发,3个小时的车程,就来到了平江县木金乡保全村。在一座群山环抱,潺潺河水流过的古建筑群前,方氏守祠人告诉长江信息报记者,这就是平江方氏宗祠。整个祠堂占地4587平方米,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。祠堂两侧的石柱上有副楹联:“东倚三峰,西邻二寨,北源幕阜,南仰连云极目楚天舒,巧借赤溪围玉带;内擎四柱,外立双狮,上绕游龙,下藏卧龙举目红日近,高飞彩凤耀金甍”,介绍了祠堂所处位置和建筑风格。

大门两侧有一对威严的大石狮。高约3米的大石门两侧有一副对联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。还有一副台湾籍人士方典成赠送给方强将军的对联:“方家有良将,强国无弱兵”,对联巧妙地把将军的姓名嵌入其中。

步入院内,一道墙掩挡着进入祠堂内的正门,更增添了祠堂的几分神秘感。穿过这道墙,从外部观看,建筑群采用的是罕见的青磨细砖和小青瓦,屋顶中央楼阁三层六檐六角,充分展示了精湛的传统木工技艺。

祠堂内悬挂着革命先驱方维夏,抗日名将方承德,开国将军方强、方正平、方正、方国安、方国南,现役将军方南江,墨学大家方授楚教授等近现代名人的照片和事迹简介。

关于方氏祠堂前的一对石狮子,在方姓族谱上记载了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。在清朝时,祠堂前竖立石狮是代表权力的象征,有严格的规章制度。一品官员可以竖一丈二高的石狮,一品以下官员竖立的石狮不得高过六尺。

平江方氏四世祖方从周是刑二部尚书,属正二品,可是他的家人在修祠堂时按一品官制,竖起了一丈二高的石狮子,引起了地方官吏和其他姓氏的争议和不满。

到了慈禧垂帘听政时期,方氏祠堂竖立的一丈二高的石狮事件,由争议发展到当地其他姓氏诉讼方氏的地步。当时,有人诉讼至县衙后被县令判定,方氏竖立一丈二高的石狮子属于大逆不道,有违官制,判令将石狮推毁。

这时,四品将军方意哉从边关平夷获胜后回乡省亲,得知县令的判决后,当即将皇上钦赐的“黄马褂”披在东边的雄狮上。当县令带领衙役和其他姓氏的群众前来推毁石狮时,看到石狮子身上披了件“黄马褂”,连忙下轿跪拜,行三跪九叩大礼,并三呼“万岁”。县令当场宣告:方氏为国立功显

赫,世受皇恩,可享此殊荣。因此,方氏祠堂前石狮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。

祠堂天井排水成难解之谜

在方氏祠堂,还有一口当地人称为“奇井”的天井。占地逾7亩的祠堂内,所有采光都依靠大厅四口天井,排水则靠厅西穆祠一口天井。正厅西边穆祠天井约8平方米,深约2尺。然而,无论下多大的雨,天井里的积水总是不漫不溢。雨停后,不需要多久时间,天井里的积水便无影无踪。而且,地上始终保持干燥,不留半点雨水痕迹。

据当地方姓村民介绍,天井底部为实心黄泥土,不可能渗漏水流,况且天井四周也没有任何排水系统,而祠堂外面的水田又要比天井高出很多。雨水到底是怎样流走的呢?

为解开这个300多年的谜团,村里几个年轻小伙子,到天井中用锄头挖出了几十担黄泥巴土,寻找排水系统的根源,但始终没有发现排水系统的踪迹。

甚至有村民趁下大雨的时候,试着在天井中倒入大量的黑锅灰、墨汁和颜料,来观察天井中雨水的流向。然而,村民们在附近的池塘、河沟、水井和稻田中,均没有发现半点染色的流水。

一门五将同授衔传佳话

据《平江革命烈士英名录》记载,方姓先烈达1106名。当地村民说,平江县木金乡保全村店头大塅方氏出将军,“主要和方氏祠堂的地理位置有关”。

在方氏祠堂的正厅中,有一块刻有“克壮其猷”的四字大匾。据当地百姓介绍,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《幼学琼林》卷二记载:“猃狁侵周,方叔迈年奏三捷”。说的是方氏分宗始祖西周上卿大夫方叔才兼文武,辅宣王中兴,年迈时挂帅领兵北伐猃狁和率车三千南征荆楚,一月之内三战三捷,征服了南夷北狄,周宣王钦赐“克壮其猷”匾额,以赞颂其丰功佳绩。

1955年9月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授衔的将军中,有10位方姓将军。在这10位方姓将军中,有5位是平江籍将军,而且这5位将军都出自方氏宗族。巧合的是,这5位将军同时参加革命,同时接受授衔,又同姓同宗出自一门,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授衔军史上唯一的一门五将同时授衔,至今仍被传为佳话。他们分别是中将方强、中将方正平、少将方正、少将方国安、少将方国南。(方讲求)